发布时间:2025-10-15 18:14:09    次浏览
为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发布《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自12月1日起,支付机构在为单位和个人开立支付账户时,应当与单位和个人签订协议,约定支付账户与支付账户、支付账户与银行账户之间的日累计转账限额和笔数,超出限额和笔数的,不得再办理转账业务。这意味着对支付宝、微信支付等转账笔数将进行限制。新规聚焦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在畅享移动支付便捷性的同时,有哪些风险值得消费者关注?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第三方支付“井喷式”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风险。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猖獗诈骗,通过账号盗取及劫持木马等技术手段,对消费者的“电子钱包”虎视眈眈。——针对新支付方式的诈骗手法升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法也跟着升级。据360安全专家刘洋介绍,最近一年来,随着手机支付、快捷支付等现代网络支付方式的兴起,骗子们也开始更多利用新的支付方式进行诈骗。例如微信红包诈骗,微信aa红包诈骗,微信虚假公众账号诈骗,微信投票、点赞诈骗,微信扫码关注诈骗,虚假微商诈骗等。这些诈骗手段比较新颖,让人难以识破。——消费者个人信息被窃取。刘洋介绍,一些新型的黑客攻击技术也在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比如,伪基站可以伪装成任意号码向用户发送诈骗短信,并诱骗手机用户登录钓鱼网站;钓鱼wifi则可以直接监视接入该wifi网络用户的所有上网行为。此外,远程篡改家用路由器,远程入侵智能手机,远程入侵网络电视盒等新型攻击方式也对消费者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而针对nfc“闪付”,利用特制的读卡器隔着厚厚的钱包和衣服也能读取闪付卡数据。对这些新型攻击方式必须提高警惕。——换手机或换号码,易导致“电子钱包”不再安全。“都用手机支付,万一手机丢了,钱怎么办?”记者采访发现,这样的疑问,是许多用户的担忧。消费者一旦更换手机号,各类不便接踵而至。刘洋介绍,使用二手手机也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例如在手机中的支付宝、淘宝等应用中借助设备实施盗刷,或者用专门软件进行手机恢复。(据新华社)